丹參契作

 

丹參栽種技術及方法

  1.  選地與土宜 

選地:
丹參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最適合生長的溫度在20-25度C。丹參的適應性很廣,在一般平地或低海拔向陽山坡地皆可以種植,栽培環境以平坦、通風良好之地點為佳,土壤p値在6-7.5之間皆可種植,以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為宜,並與作物輪作,避免因連作障礙引起病蟲害與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進而影響丹參的生育與產量。

(二) 種植適期

       丹參在春季或秋季種植均可,但從3月(春作)及10月(秋作)二個時期進行栽培比較試驗,於種植11個月後進行根部產量調查以及丹參酚酸B與丹參酮IA等有效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單株平均根重、根徑、根長以及有效成分含量方面,皆以10月(秋作)種植者為佳,因此以10月份為丹參最適合種植時期;目前在台灣每個月均可進行種植。

(三) 種植方式

       丹參可以採用種子、根扞插或分根繁殖,但考量生產成本與大面積栽培初期採用育苗移植者,於10月時開始育苗,利用育苗盤或育苗床播種,並保持育苗栽培介質之濕潤,約5-7天後開始發芽,待葉片長出4-6片後,即可移植田間定植,移植時應小心避免幼苗根部受損,影響植株存活率及根部生長發育,定植後應立即噴灌澆水,以提高幼苗成活率。在考量栽培管理之便利性下,以育苗移植方式較佳,在田間存活率高,不易有缺株情形。

(四) 整地作畦

       丹參的根系較長,入土較深,種植宜採作畦栽培,有利根系生長。整地前先將有機質肥料均勻撒施於田間,再將有機質肥料翻犁至土壤中,整地時須深耕、細碎土壤、整平後再作畦,畦寬約1公尺,畦高約30公分,作畦的方向以南北向為宜。

(五) 畦面覆蓋與雜草管理

       雜草是田間栽培目的以外的植物,會妨礙作物生育,影響收穫物品質,也是病蟲害的傳播媒介,因此雜草控制為栽培上的重要作業。一般雜草防除方式可以覆蓋資材來抑制雜草生長,為較經濟省工之方式;亦可以人工除草方式,在雜草苗期即進行除草作業,但人工除草較耗費人力成本,在工資昂貴及人力欠缺時,為較不經濟的措施;此外,丹參為一養生食材,在注重食品安全性的今日,施用除草劑防除雜草較易引起消費者的疑慮,且除草劑施用不當會影響丹參生育,因此有必要採用較優良的覆蓋資材來取代昂貴的人工除草及除草劑使用。

      可利用不織布、雜草抑制蓆、塑膠布或稻草等材料覆蓋畦面,以保持土壤濕潤及防除雜草。由試驗結果顯示,以雜草抑制蓆覆蓋對丹參產量及有效成分含量有較佳之效果,且雜草抑制蓆可以重覆使用多次,較為環保,且不易破損,在使用上較佳。畦面覆蓋的功用具有抑制雜草生長,提高地溫,保持土壤水分,並防止雨水沖刷及土壤壓實,減少肥料的淋洗流失,降低病蟲害發生,促進作物生育,進而提高作物產量及品質的作用。

(六) 栽培行株距

      根據試驗結果顯示,丹參的栽培行株距採用100×60公分或100×50公分皆可,其單株平均根重、根徑、根長以及有效成分含量方面均佳,但換算其每公頃產量,則以行株距100x50公分者能得到較高之產量,此可作為農民實際栽培上之參考。栽培密度影響丹參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佈,進而影響根部分枝數與根徑大小,將會決定商品價值與有效成分品質。丹參植株地上部分枝多,若栽培密度大,在植株生長至中、後期時,其地上部生長茂盛會相互遮蔭,影響下位葉片之光合作用,特別是在夏季高溫高濕環境下,易導致枯萎或病蟲害發生。
      因此合宜的栽培密度對於植株的土壤養分吸收、生長空間、日照、通風、病蟲害防治等,甚至最後的收穫操作活動等皆有影響,是提高丹參根部產量與品質的有效措施。

(七) 肥料管理

      丹參的生育期長達一年,需要充足的養分供應生長,須看土壤肥沃情況,是否缺乏有機質,及注意土壤酸鹼值,排水等問題。

  1. 議耕作前先挖5點地方到農試所檢測其土壤詳細狀況
  2. 土壤缺有機質狀況肥料施用量,以有機質肥料以N:P2O5:K2O=49:21:19的粒狀有機質為例,每公頃約施用6,000,並以基肥方式一次施用,施肥方法為將有機質肥料均匀灑施於田間,並噴灑植勁液態肥料,改善土壤酸鹼值,防禦土壤蟲害及病菌,在整地時均勻耕犁於土壤中即可。(希望土壤第一次可以深耕40公分),能讓根系有更好長環境及狀況,建議深耕後曬土7天,後再做畦。
  3. 苗在種植前4-5天,用植勁液態肥料來消毒培養土, 也能讓耕系茁壯。
  4. 種植後7-10天再次噴灑植勁液態肥料來補充植物微量元素及給予養分,防禦蟲害。
  5. 植勁液態肥料可觀看植物生長時期給予噴灑根部及葉面適時補充肥份及所需微量元素及防禦蟲害。
     (建議每10-15天噴灑一次,直到收成,全程使用,液態肥是少量多次噴灑效果最好。)

(八) 水分管理 

    丹參在整個生育期間要注意水分管理問題,幼苗期需要在陰涼濕潤的環境生長,進入生育中期後正值炎熱的夏季,要特別注意每天的水分供應,在炎熱乾旱的環境下易遭受旱害,葉片會呈現萎凋現象,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但若土壤過於潮濕,或是有排水不良之情況,會造成根部腐爛。因此,良好的灌排水系統對丹參栽培非常重要,在山坡地或容易缺水的地區,可設置噴灌系統來解決水分供應問題。

(九) 丹參之病蟲害管理

    丹參於生育初期及苗期時,於田區常有病蟲害發生,於生長中後期時偶有少數病蟲害,但病蟲害之徵狀往往對於一般民眾是不易辨識的,因此以下本章節介紹幾項丹參栽培上較常見之病蟲害及其應對適合防治方式:

  1. 蚜蟲,俗稱龜神,繁殖速度很快,常聚集於葉背或植株中心生長點,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株汁液,被害嚴重葉片捲曲皺縮,若集中吸食於中央生長點,則易造成植物生長不良。當蟲口密度高時,蚜蟲會排出大量蜜露誘發煤煙病。

 防治方法:使用植勁液態肥料+食用小蘇打粉稀釋倍數進行噴灑防治。

  1. 斜紋夜蛾
    斜紋夜蛾又稱黑肚蟲、夜盜蟲。孵化後之幼蟲,於丹參葉上危害取食葉片,葉部被吃成缺刻、不規則之孔洞或僅啃食葉片下表皮留下乾枯孔洞狀褐色薄膜,齡幼蟲白天藏匿於抑草蓆或PE塑膠布下之土表或土面。 

    防治方法:少量發生時見到幼蟲直接捕殺即可,發現幼蟲成群危害時直接去除葉片並捕殺,若大量發生時,使用植勁液態肥料+食用小蘇打粉稀釋倍數進行灌根噴灑防治。
  1. 丹參植株萎凋
    丹參萎凋成因不只一種,疫病、立枯病及細菌性軟腐病均為可能成因,病害發生時常造成丹參莖基部或根部,內部褐化壞疽腐爛,喪失水份疏導功能,地上植株因而產生失水萎凋樣貌。
  2. 丹參根瘤病
    本病害為根瘤線蟲感染丹參根部,造成丹參地下部根系產生不規則顆粒狀突起,根部會喪失疏導能力,所以受害植株地上部易呈現萎凋乾枯病徵,且產生根瘤處易開裂產生傷口,傷口處容易腐爛而造成根系腐爛敗壞。
    防治方法:3-4病害為土傳性發生, 發病田區建議植前充分翻土曬田以減少田區病原細菌來源,另發生之時機通常為連續降雨、排水不良處,因此田區之排水通道必須完善,於豪雨發生後能儘速排除積水,栽培期間若發現生長不良失水萎凋之植株應儘速挖除,以避免灌溉或降雨時病源菌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