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財團壟斷成真,青創成為空談 -- 自覺合作消費,重新啟動社會活力


2025-08-04 媒體報導

當財團壟斷成真,青創成為空談 -- 自覺合作消費,重新啟動社會活力

一、當「便利」變成牢籠,青年創業夢碎

在資本主義全球化與零售集團高度集中的今日,我們正目睹一個危機浮現 ─ 財團壟斷通路,讓社會失去創造力與多元經濟的可能性。

全X與7-XX等零售巨擘,在台灣擁有超過萬間門市與壟斷級市占。這些通路不再僅是「賣東西的地方」,而是成為了價格制定者、市場主導者,甚至是消費選項的決定者。對青年創業者而言,進入這些封閉的供應鏈比登天還難;而對消費者而言,看似「方便」,實則是「選項的單一化」。

美國經濟學家 #約瑟夫斯蒂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在其著作《全球化及其不滿》中曾警告:「市場若被財團支配,它將不再自由;當壟斷者主導一切,創新與公平將死去。」這正是今日的寫照。

#青年創業的困境:

小農產品無法擠進大通路,因數量小、品牌弱。

手作、小批量商品無法承受大量促銷折扣與上架費。

財團要求穩定供應、全國通路,一般青年創業者根本無力負擔。

# 全民將淪為「#通路工人」:

大型財團只需少數高階經理人,其餘職缺多為低薪、輪班、流動性高。

根據勞動部《2024台灣薪資調查報告》,35歲以下青年平均月薪僅為34,000元,遠低於生活所需水準。

工時長、選擇少,青年被困在「打工經濟」與「斜槓生存」的焦慮中。

二、自覺消費不是理想,是生存的選擇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曾說:「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改變經濟架構,貧窮就永遠不會被消滅。」他的微型金融理念,源於社會型經濟體的力量,而合作社正是這樣的實踐模式。

「#自覺合作消費」不僅是一種消費選擇,更是一場集體行動。相對於便利商店「無思考式」的消費行為,合作社倡導的是——你買的每一樣東西,背後都有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區。

國際案例佐證合作社的力量:

瑞典Kooperativa Förbundet(KF)合作社:擁有超過300萬會員,以會員投票方式選擇供應商,反制財團壟斷,創造在地供應鏈。

#日本生協(Co-op Japan):超過91%的家庭是社員,提倡社區自營與公平貿易,連便利商品也來自社員合作生產。

根據《聯合國合作社年度報告(2023)》指出,全球前300大合作社平均年營業額超過2.4兆美元,涵蓋農業、零售、保險、醫療等產業,證明合作經濟非但不脆弱,反而是抵禦壟斷與經濟不公的重要武器。

三、希望聯盟消費合作社:
#共創、#共享、#共治 的新經濟體

在台灣,「#希望聯盟消費合作社」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應運而生。

我們相信:

自覺消費是一種經濟民主:社員不是顧客,是擁有者與決策者。

合作經濟是一種共享機制:盈餘回饋社員,非股東;稅收依《#合作社法》與《#憲法145條之2》免營業稅與所得稅,真正庶民經濟。

平台就是舞台:讓小農、青創、小商家在分社中直接販售商品,避開層層剝削。

我們不是要對抗便利,而是要提醒社會:「便利的背後,是誰在決定我們的未來?」

希望聯盟不是企業,是公民的聯盟。

四、結語:
合作,是最後的希望,也是最初的初心

義大利政治學家 #格蘭西 (Antonio Gramsci)曾說:「真正的危機,是舊的無法死去,新的無法誕生。」我們正處在這樣的過渡時期。

當財團壟斷通路,青創自然成為噩夢。
當全民失去選擇權,社會終將失去活力。

但改變,從來不是從上而下;它往往起於社區、起於一群願意「自覺」的人。

讓我們選擇有意識的消費,選擇支持合作社、青年、小農,選擇一個更公平的未來。

致力建立合作社的創業生態系統

Line@生活圈
https://lin.ee/wA35YcE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ENuFrMAHX